博客停更了好久,文章也丢失了蛮多。在工作忙起来之后,很难静下心来写点文章,很多博客也是近乎流水账的方式呈现,这违背了写博客的初衷。
前段时间,整理后发现资料的维护散落在各个平台上,于是逐步将大量文档的维护迁移到了 Notion 上,方便后续的检索、更新等。
借助 nextjs-notion-starter-kit + Vercel 将博客也维护在了 Notion 上,不用过多的关注 DevOps,只用关注在 Notion 上产出内容。
一直在思考,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来记录会更加合适。
写作不是思考的结果,而是思考发生的媒介。 写作可以很好地提高思维能力,因为它迫使你从更深的层次去阅读。就像学游泳一样,你必须通过实践来学习,而不仅仅是通过在纸面上的学习。
没有人会从零开始一件事情。 关于创造力最坑爹神话之一就是它从无到有发生的。空白的页面、白色的画布、空荡荡的舞台 —— 我们最浪漫、最普遍的艺术主题似乎在暗示,“从零开始”是创造力的本质。但正确的方法是,在你选择你要写的东西之前,你必须下功夫研究并积累。
收藏往往没有作用。 多数时候我们都会陷入「收藏者谬误」,感觉收藏就是学习到,但实际上「知晓某事」并不是「知道某事」。收藏更像是把信息搬运(而非加工),途中没有增加任何知识。
为什么分类不重要。 我们的大脑不会按照分类来工作,至少一开始不会。当知识增长时,我们所知道的事物网络就会有机地生长(而非搭建了某种结构,更像是植物。而非建筑物)信息被个人主观的理解,贴上标签建立连接,成为知识。每个人的体系都不一样,所以一定是个性化的,不断生长的。传统的分类无法满足这种生长的状态。 —— flomo 101
一篇质量好的博客,需要耗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,写起来相对负担较重,而且有一些琐碎的东西很难通过一篇文章来体现。
对于在各种零散阅读中看到的东西,一般的流程如下:
- 先快速摘录到「Drafts / Daily」
- 再定期整合梳理到博客 / Wiki 中
对于 Daily 的维护也是相对比较零散,同时也缺少一些汇总、认知和思考,更多的像是一种流水账
前段时间,看到 Airing Weekly,看到了在周刊里的一些思考,我也非常喜欢定期输出与分享的这种形式。
让读书产生好处的最简单办法是,一旦有灵感和想法之后,马上写出来,公开发布在社交媒体上,即使不成熟也没关系。写的过程也是自己深度思考的一个步骤,外人的有价值评论可帮你不断推敲,或给你带来新的线索,积累多了自然会出深刻的洞见。一个人孤立封闭的傻读写笔记,很难迅速提高思考深度。 —— 硅谷王川的微博
所以决定不再以 Daily 的方式来记录零散的知识,通过周刊的方式定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定期整理、输出,在记录的同时也鞭策自己来进行更多的思考,定时输出一些自己的不成熟观点。
周刊内容包含但不限于:
- 推荐和分享(技术、生活等)
- 自己的思考
2024.03.01
工作比较忙,周刊计划改为半月刊。内容暂时改为私有(之后会陆续公开)